微 信 扫 一 扫
关于涵元塔和进贤门的辟建
发布时间: 2017-07-26 来源: 揭阳新闻网 作者: 彭妙艳

  清朝雍正年间,漳浦人蓝鼎元担任普宁知县的时候,这位山医筮卜无不精通的奇才曾对普宁的“地理”(风水)进行了一次上规模的修补,相关文章见载乾隆版《普宁县志》,几乎与之同时,滨海的惠来也有相关的工程在夜以继日地实施。但是,比之揭阳县在明朝天启年间就隆重推进,而且取得显著效果,时间已迟百年。

  “揭阳多士天下都,声名籍籍南海隅”,(徐璋《送举人》)这是何等令人羡慕的荣耀!但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薛守经、郑旻登科,到临川曾应瑞万历四十六年(1618)就任揭阳知县,声名籍籍的人才大县的揭阳却接连62年共20余科没有一人金榜题名。长期的欠发达,使“多士”的品牌全然褪色。邑中人士自然免不了议论纷纷,寻找原因所在。于是,曾应瑞继修建学宫之后,于学宫东侧,“重开进贤一门”。这是针对“向此门既塞,甲第渐稀”,社会各界“申辟之”的状况,而进行的一次修补地理活动。当时邑中举人宋兆禴所写的《重辟进贤门记》,对此讲得很具体、很明白。由于曾知县这一行动顺应了民心,尽管效果还未显现,但鉴于“出发点是好的”,所以,揭阳父老主动捐资在进贤门外建设“曾公生祠”以纪念他的功德。

  六十年一个甲子,按术家的说法,也是一个大运。根据传统的经验,不管是好是歹,过了这个甲子,就会“时来运转”。但揭阳的状况是,到了天启初年慈溪进士冯元飙来任知县,距离重辟进贤门也有五六年了,期间也有柯化鹏、宋兆禴、夏光天、王宗昌等十多名举人数科会试,无一不是名落孙山。

  这是什么问题呢?按照当时人的认识,问题依然出在地理上,具体而言,就是县城水口的平直留不住气。有效的解决办法,是用宝塔锁住元气,使之涵养县城。于是在水口外侧潮阳县境内买龟山之地建设涵元塔,其门正对西北、构成天门,远纳灵气,背挡东南,以堵巽方之缺,勿使气漏,正是继曾应瑞之后又一个修补揭阳地理的德政工程。

  这个工程很奏效,天启末年起工,翌年,也即崇祯元年(1628),揭阳县学上京赴考的郭之奇、黄奇遇、宋兆禴、辜朝荐(海阳籍)同上金榜,而且后来都有成就,史称“戊辰四俊”。为庆祝这一空前盛事,揭阳人在宣化街(今中山路)建了高大巍峨的“龙飞首盛”坊。如果要把被涵了元气的整个榕江流域包括进来、当时的普宁学陈所献、林铭球也在本科中式,而这在普宁,也是史无前例的破天荒的盛事。

  可以说,曾应瑞、冯元飙继往开来的修补揭阳地理是卓然有成的,曾应瑞起了铺垫、积累之功;冯元飙因势利导,促其迸发。

  揭阳士人六十多年会试榜上无名,及至地理修补之后,蓬然奋发,是冥冥中的元气、灵气、运气来聚而催生,还是人的因素起作用?我以为可以用“相辅相成”来解释。从嘉靖末期至万历一朝,揭阳兵燹、天灾频繁发生,偌大一个地方,放不下一张书桌,何来人才崛起?但是积累的资源却不小,一旦有了适合的气候,就会脱颖而出。而天启这段时间,虽然也偶有兵事,但社会安定状况已有明显好转,所以一旦有人加以“整合”与“催化”,就有了“戊辰四俊”的产生。

  另外,修补地理虽事近玄虚,但在科学还不昌明的时代,它对社会尤其对士子的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力却很大,这种精神上的支持比之物质上的援助,对人所产生的能动性发挥的作用,有时甚至出现超常规的情况。冯元飙作为天资过人的名门之后,他的过人之处,在于懂得把心理补强的功夫,巧妙地嫁接于传统的营造之上。他所建设的不仅仅是“地标”,更是催人奋发向上的“精神旗帜”。

  所以揭阳人建冯公祠于学宫之后,韩文公祠之侧,以纪念这位对人才辈出做了重大贡献的地方官,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。

  (编辑:袁耿涛)